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目录

时间:2024-06-30 11:58:4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06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目录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二○○一年第35号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年第10号令》,发布2002年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目录(含《配额产品目录》和《特定产品目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关于印发2001年机电产品〈配额产品目录〉和〈特定产品目录〉的通知》([2001]外经贸机电发第6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附件: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目录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附件

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目录

  1、配额产品目录

配额产品目录 协 调 制 度 目 录
序 号 商品名称 商品编号 商 品 名 称
1 汽车及其关键件 87012000 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
87021020 机坪客车
87021091 30座及以上的装有柴油发动机的机动客车
87021092 20座及以上至29座的装有柴油发动机的机动客车
87021093 10座及以上至19座的装有柴油发动机的机动客车
87029010 其他30座及以上的机动客车
87029020 其他20座及以上至29座的机动客车
87029030 其他10座及以上至19座的机动客车
87032130 排气量不超过1000毫升的汽油型小轿车
87032190 排气量不超过1000毫升的汽油型其他载人机动 车辆
87032230 排气量超过1000毫升,但不超过1500毫升的汽油型小轿车
87032240 排气量超过1000毫升,但不超过1500毫升的汽油型越野车(4轮驱动)
87032250 排气量超过1000毫升,但不超过1500毫升的汽油型小客车(9座及以下)
87032290 排气量超过1000毫升,但不超过1500毫升的汽油型其他主要用于载人的机动车
87032314 排气量超过1500毫升,但不超过2500毫升的汽油型小轿车
87032315 排气量超过1500毫升,但不超过2500毫升的汽油型越野车(4轮驱动)
87032316 排气量超过1500毫升,但不超过2500毫升的汽油型小客车(9座及以下)
87032319 排气量超过1500毫升,但不超过2500毫升的汽油型其他主要用于载人的机动车
87032334 排气量超过2500毫升,但不超过3000毫升的汽油型小轿车
87032335 排气量超过2500毫升,但不超过3000毫升的汽油型越野车(4轮驱动)
87032336 排气量超过2500毫升,但不超过3000毫升的汽油型小客车(9座及以下)
87032339 排气量超过2500毫升,但不超过3000毫升的汽油型其他主要用于载人的机动车
87032430 排气量超过3000毫升的汽油型小轿车
87032440 排气量超过3000毫升的汽油型越野车(4轮驱动)
87032450 排气量超过3000毫升的汽油型小客车(9座及以下)
87032490 排气量超过3000毫升的汽油型其他载人车辆
87033130 排气量不超过1500毫升的柴油型小轿车
87033140 排气量不超过1500毫升的柴油型越野车(4轮驱动)
87033150 排气量不超过1500毫升的柴油型小客车(9座及以下)
87033190 排气量不超过1500毫升的柴油型其他载人车辆柴油型小轿车
87033230 排气量超过1500毫升,但不超过2500毫升的
87033240 排气量超过1500毫升,但不超过2500毫升的柴油型越野车(4轮驱动)
87033250 排气量超过1500毫升,但不超过2500毫升的柴油型小客车
87033290 排气量超过1500毫升,但不超过2500毫升的柴油型其他主要用于载人的机动车
87033330 排气量超过2500毫升的柴油型小轿车
87033340 排气量超过2500毫升的柴油型越野车(4轮驱动)
87033350 排气量超过2500毫升的柴油型小客车(9座及以下)
87033390 排气量超过2500毫升的柴油型其他载人机动车
87039000 未列名主要用于载人的机动车
87042100 装有柴油发动机,车辆总重量不超过5吨的其他货车
87042230 装有柴油发动机,车辆总重量超过5吨,但小于14吨的其他货车
87042240 装有柴油发动机,车辆总重量在14吨及以上,但不超过20吨的其他货车
87042300 装有柴油发动机,车辆总重量超过20吨的其他货车
87043100 装有点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车辆总重量不超过5吨的其他货车
84079090 未列名点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
84082010 输出功率在132.39千瓦(180马力)及以上车辆用压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
84082090 其他车辆用压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
87071000 机动小客车的车身(包括驾驶室)
2 摩托车及其发动机、车架 87111000 装有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
50毫升的摩托车及装有辅助发动机的脚踏车
87112000 装有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排气量超过50毫升,但不超过250毫升的摩托车及装有辅助发动机的脚踏车
87113010 装有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排气量超过250 毫升,但不超过400毫升的摩托车及装有辅助发动机的脚踏车
87113020 装有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排气量超过400毫升,但不超过500毫升的摩托车及装有辅助发动机的脚踏车
87114000 装有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排气量超过500毫升,但不超过800毫升的摩托车及装有辅助发动机的脚踏车
87115000 装有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排气量超过800毫升的摩托车及装有辅助发动机的脚踏车
87119000 未列名摩托车及装有辅助发动机的脚踏车;边车
84073100 排气量不超过50毫升的车辆用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
84073200 排气量超过50毫升,但不超过250毫升的车辆用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
84073300 排气量超过250毫升,但不超过1000毫升的车辆用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
87141900 其他摩托车零件、附件(车架)
3 照像机及其机身 90065100 通过镜头取景(单镜头反光式(SLR)),使用胶片 宽度不超过35毫米的照相机
90065200 其他使用胶片宽度小于35毫米的照相机
90065300 其他使用胶片宽度为35毫米的照相机
90065900 未列名照相机
4 手表 91011100 原电池或蓄电池驱动仅有机械指示器的手表,表壳用贵金属或包贵金属制成
91012100 自动上弦的机械手表,表壳用贵金属或包贵金属制成
91012900 表壳用贵金属或包贵金属制成的其他机械手表
91021100 其他原电池或蓄电池驱动仅有机械指示器的手表
91022100 其他自动上弦的手表
91022900 未列名手表
5 汽车起重机及其底盘 87051021 最大起重重量不超过50吨的全路面起重车
87051022 最大起重重量超过50吨,但不超过100吨的全路面起重车
87051023 最大起重重量超过100吨的全路面起重车
87051091 最大起重重量不超过50吨的其他起重车
87051092 最大起重重量超过50吨,但不超过100吨的其他起重车
87051093 最大起重重量超过100吨的其他起重车
87060040 汽车起重车底盘,装有发动机

2、特定产品目录

特定产品目录 协 调 制 度 目 录
序号 商品名称 商品编号 商 品 名 称
1 柴油发动机 84089092 其他输出功率超过14千瓦,但小于132.39千瓦(180马力)的压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
2 推土机 84291110 发动机输出功率超过235.36千瓦(320马力)的履带式推土机及侧铲推土机
3 压路机 84294019 其他机动压路机
4 胶印机 84431910 平张纸进料式胶印机
84431990 其他胶印机
5 数控电加工机床 84563010 数控的用放电处理各种材料的加工机床
6 等离子、火焰切割机 84569910 等离子弧切割机
84569990 其他用化学法、电子束、离子束或离子束等离子弧处理各种材料的加工机床
7 加工中心 84571010 立式加工中心
82571020 卧式加工中心
84571030 龙门式加工中心
84571090 其他加工中心
8 数控卧式车床 84581100 数控卧式车床
9 集散型控制系统 84714991 系统形式的分散型工业过程控制设备
10 电力变压器        85042320 额定容量在400兆伏安及以上的液体介质变压器
11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 85252011 电视用卫星地面站设备
85281210 彩色的卫星电视接收机
85299090 品目8525-8528所列装置或设备用未列名零件
12 六氟化硫断路器(含组合电器) 85352900 用于电压不低于72.5千伏线路的自动断路器
13 电动轮自卸车   87041030 电动轮非公路用货运自卸车
14 油船 89012011 载重量不超过10万吨的成品油船
89012012 载重量超过10万吨,但不超过30万吨的成品油船
89012013 载重量超过30万吨的成品油船
89012021 载重量不超过15万吨的原油船
89012022 载重量超过15万吨,但不超过30万吨的原油船
89012023 载重量超过30万吨的原油船
89012031 容积在2万立方米及以下液化石油气船
89012032 容积在2万立方米以上液化石油气船
89012041 容积在2万立方米及以下液化天然气船
89012042 容积在2万立方米以上液化天然气船
89012090 其他油船
15 机动货运船舶及客货兼运船舶 89019021 可载标准箱在6000箱及以下机动集装箱船
89019022 可载标准箱在6000箱以上机动集装箱船
89019031 载重量在2万吨及以下机动滚装船
89019032 载重量在2万吨以上机动滚装船
89019041 载重量不超过15万吨机动散货船
89019042 载重量超过15万吨,但不超过30万吨机动散货船
89019043 载重量超过30万吨的机动散货船
89019050 机动多用途船
89019080 其他机动货运船舶及客货兼运船舶
16 拖轮及顶推船 89040000 拖轮及顶推船
17 挖泥船 89051000 挖泥船





阿坝州人民政府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政调解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阿坝州人民政府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政调解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阿府发〔2009〕21号


各县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卧龙管理局: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政调解工作暂行办法》已经十届州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八月五日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政调解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调解工作,推动行政机关主动、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意见》的要求,结合阿坝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调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为依据,对与本机关行政职权有关的争议纠纷,通过对争议各方进行说服和劝导,促使各方当事人在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的活动。

  第三条 阿坝州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其他依法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以下简称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开展行政调解,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州、县、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行政调解工作负总责。

  州、县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行政调解的主体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积极主动开展行政调解工作。

  第五条 行政调解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自愿原则。行政调解应当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自愿应当贯穿于调解的全过程并尊重当事人对调解方式、方法的选择;

  (二)合法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公平、公正地化解矛盾纠纷,有效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三)平等原则。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表达自己意愿和诉求的权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当事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控制、影响调解结果,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和调解结果;

  (四)积极主动原则。行政机关发现职权管辖范围内出现的矛盾纠纷,应当积极主动向各方当事人表明组织行政调解的态度,并尽量引导当事人接受行政调解;

  (五)便民高效原则。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履职,便民、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使各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获得快捷、简便、有效、成本低廉的解决;

  (六)依法调解与依法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属于行政调解范畴或者不宜调解的纠纷以及经行政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纠纷,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或者其他行政处理决定。

  第六条 在行政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二)申请有关行政调解人员回避;

  (三)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

  (四)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七条 在行政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二)遵守调解规则,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三)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第八条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行政机关应当使用本地通晓语言进行行政调解。对不通晓汉语的当事人应当为其提供翻译或允许其自行邀请翻译。

  第九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调解组织,根据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具体调解办法,确定行政调解协调机构和行政调解人员,并在办公场所显著位置公布行政调解程序、规则和调解人员名单。

  第十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工作机构的沟通联系,做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相衔接的相关工作。

  第十一条 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将行政调解工作列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目标考核的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

第二章 行政调解的范围

  第十二条 对下列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可以进行调解: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

  (二)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案件。

  第十三条 对下列属于行政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的特定矛盾纠纷,行政机关可以进行调解:

  (一)依法可以调解的治安案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矛盾纠纷;

  (二)土地、林木、矿产等自然资源经营、承包、流转等权益的矛盾纠纷;

  (三)土地、林木、草场等承包经营权的矛盾纠纷;

  (四)征用、征收土地、房屋发生的安置补偿的矛盾纠纷;

  (五)劳动、人事方面发生的矛盾纠纷;

  (六)消费争议、产品质量的矛盾纠纷;

  (七)医疗事故赔偿的矛盾纠纷;

  (八)其他依法可以调解的矛盾纠纷。

  第十四条 上级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与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纠纷可以进行调解。

第三章 行政调解的程序

  第十五条 行政调解可以由一方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行政机关依职权提出。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处理矛盾纠纷时应当主动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调解的权利。当事人申请行政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调解请求、申请行政调解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第十七条 调解申请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后,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属调解范围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启动调解程序。同时告知当事人调解起止时间、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当遵循的程序以及注意的事项和正确途径,使当事人明确行政调解的有关要求,帮助当事人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行政复议过程中进行调解的,案件中止审理。

  对被申请人不同意行政调解或者虽然同意行政调解,但不属于行政调解范围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解决纠纷的途径。

  第十八条 在未启动行政调解程序前,矛盾有可能激化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防止矛盾的激化。

  第十九条 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都收到行政调解申请的,由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受理;都有管辖权的,由先收到申请的行政机关受理。行政机关对管辖权产生争议的,由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指定管辖。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受理并启动行政调解程序后,应当及时将调解的具体时间、地点通知各方当事人,并指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调解经验的专人主持调解工作。对重大复杂的争议纠纷案件,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行政调解;对于一般争议案件,可以由当事人选择调解人员或者由行政机关负责人指定调解人员进行行政调解。参加行政调解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调解纠纷,调解主持人应当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当面协商。调解的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既可以邀请行政机关的经办人员、主管领导参加,也可以邀请当事人所在基层组织以及其他与纠纷案件处理有关的社会力量参与;既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当事人所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参加,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调解跨县、跨单位的纠纷,相关县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行政调解工作。

  第二十二条 争议纠纷涉及第三人的,调解的行政机关应当通知第三人参加。调解结果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应当征得第三人的同意,第三人不同意的,终止行政调解。

  第二十三条 调解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本纠纷案有直接联系或者与当事人、代理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二)与本纠纷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纠纷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纠纷处理的。

  当事人发现调解人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申请其回避;调解人员认为自己有应当回避情形,不宜调解本纠纷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

  调解人员的回避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二十四条 行政调解开始时,调解主持人应当宣布行政调解纪律,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当事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宣布行政调解人、记录人的身份,询问当事人是否要求回避。

  第二十五条 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提出不同意调解的,是复议案件的,恢复行政复议程序;是其他纠纷的,依法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

  第二十六条 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提出证明事实的证据,如实陈述相关事实和明确的诉求,并对所提交证据的真实性负责;调解主持人及其他调解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各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分析并归纳各方争议的焦点,据此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促使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引导当事人达成解决纠纷的行政调解协议。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调解争议纠纷,应当制作行政调解笔录,全面、真实、客观地记载调解过程、内容。行政调解笔录应当由参与调解的人员签名。

  第二十八条 调解达成协议后,各方当事人应当签订行政调解协议书。行政调解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住所等基本情况;

  (二)纠纷事实、争议焦点;

  (三)各方当事人协议的权利和义务;

  (四)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

  (五)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六)当事人签名、调解主持人签名;

  (七)调解机关署名并加盖公章。

  第二十九条 行政调解协议经各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即对调解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诚实守信,自觉按照协议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行政调解协议书各方当事人各执一份,行政机关留存一份备案。

  第三十条 行政调解协议书签订后,是行政复议案件的,行政复议机关终止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是其他特定矛盾纠纷的,行政机关终止相应处理程序。

  第三十一条 签订行政调解协议书后,当事人又反悔,不履行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寻求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

  第三十二条 经调解未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终止调解,下达行政调解终结通知书,并根据纠纷性质,告知当事人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属于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纠纷,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含裁决);属于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一方当事人为了促成达成行政调解协议而所作出的让步或者不利自己的陈述,不能作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

  第三十三条 行政调解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终结。遇有特殊情况需延长期限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10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对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应当及时对各方当事人履行行政调解协议结果进行回访,巩固调解成果,注意发现问题,督促行政调解协议的履行。

  第三十五条 行政调解案件应当归档编号,做到一案一档。文书顺序为:

  (一)行政调解卷宗目录;

  (二)行政调解申请书或者口头申请笔录;

  (三)行政调解告知书;

  (四)有关证据材料、调解笔录;

  (五)行政调解协议书或者行政调解终结材料;

  (六)送达回证。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调解时,需要当事人所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配合的,可以向当事人所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发出邀请。当事人所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接到行政机关邀请后,应当指派调解员配合行政机关开展调解。人民法院在进行司法调解时,需要行政机关配合的,行政机关应当积极配合。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对在行政调解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突出贡献的个人,州、县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第三十八条 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不受理行政调解申请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职责,贻误纠纷调处时机,造成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调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阿坝州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由军队保卫部门军事检察院立案的地方人员可否采取强制措施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由军队保卫部门军事检察院立案的地方人员可否采取强制措施问题的批复

1993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你院检呈字第5号(1993)《关于对由军队保卫部门、军事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地方人员可否采取强制措施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并征求公安部意见,现批复如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几个问题的规定》(1982政联字8号)第三条和《关于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侦查工作的补充规定》(1987政联字第14号)第一条所规定的精神,对于发生在没有设置接受当地公安机关业务领导的保卫部门或治安保卫组织的由军队注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公司、厂矿、宾馆、饭店、影剧院以及军地合资经营企业的案件,如果作案人身份明确,是地方人员,应由地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管辖;如果是在立案后才查明作案人是地方人员的,应移交地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处理。
军队保卫部门、军事检察院不能对地方人员采取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