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1989年10月)

时间:2024-06-20 19:41:4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0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1989年10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1989年10月)

(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一、任命刀安钜(傣族)、杨文贵(黎族)、努尔莫合买提·热衣斯(哈萨克族)、彭英明(土家族)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
二、任命王宋大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
三、任命孙泊生、张文学、李世敏(女)、杨金琪、尹德政、李天顺、贾建斌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
四、免去有林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职务。
五、免去王奇、徐沛然、李铎、陈志明、张锟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六、免去汪庆传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




伊春市加强林蛙资源保护的规定

黑龙江省伊春市人民政府


伊春市加强林蛙资源保护的规定

伊春市人民政府令第 1 号


  《伊春市加强林蛙资源保护的规定》业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许兆君



                         二○○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伊春市加强林蛙资源保护的规定

  第一条 为了坚决打击制止非法捕捉、销售野生林蛙的行为,切实保护好野生林蛙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针对伊春林区林蛙资源现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严禁捕捉野生林蛙及破坏林蛙繁殖栖息地。凡未经批准捕捉野生林蛙或破坏林蛙繁殖栖息环境的,按照《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条 从事驯养繁殖林蛙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办理林蛙驯养繁殖许可证,否则禁止驯养繁殖林蛙。从事封沟自然养殖林蛙的养殖场点面积应在50公顷以内,必须有适合林蛙生活习性的天然河流、池塘作为林蛙孵化、越冬的孵化水面及越冬池;从事林蛙养殖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资金,在林蛙孵化至变态完成期间必须有专人从事饲养、管护工作,必须建立养殖台账,详细记录养殖期间的资金投入、饲料投入及人工投入状况,作为养殖经营活动的证明。各地主管部门每年应定期对养殖场点进行林蛙数量监测,对养殖状况做出评估。对不具备条件及林蛙数量明显减少的场点应依法严肃处理。
  第四条 养殖林蛙满3年后,由养殖场点提出申请,当地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现地核查评估,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后方可回捕林蛙。养殖场点回捕林蛙时间限于每年9月至12月,其他时间严禁捕捉。回捕商品林蛙只允许捕捉3年以上的成蛙,严禁捕捉幼蛙。严禁捕捉、加工、经营春季出河期的林蛙,集贸市场、宾馆、饭店等商饮服场所及林蛙加工厂点不准经营、加工春季出河期的林蛙,否则,按非法捕捉、经营、加工野生林蛙处理。
  第五条 严禁用挡“旱亮子”等妨碍林蛙自由迁移、影响林蛙繁育的方式回捕林蛙。对养殖场已设的“旱亮子”,要立即拆除;对拒不拆除的,按非法捕捉野生林蛙进行处理。
  第六条 经营林蛙及其产品必须凭证明林蛙合法来源的文件或材料逐级申请办理林蛙经营许可证,并按规定的数量、期限、方式从事经营利用活动。从事林蛙经营者必须建立林蛙进货登记档案,逐一登记林蛙进货的时间、数量、来源、渠道,并附证明材料备查。对违反规定的,按非法经营林蛙论处。
  第七条 运输林蛙必须凭林蛙养殖场点养殖许可证副本、林蛙经营许可证副本、当地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书面证明材料到市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办理运输证明。否则,按照《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条 各地对辖区内的林蛙养殖场点要采取逐户清查的形式进行全面核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点要依法吊销其养殖许可证。对保留的养殖场点要建立电子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档,在每年12月末前报送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
  第九条 为促进林蛙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3月1日起至2010年3月1日止,实行为期两年的林蛙停捕恢复期制度。在此期间,各地林蛙养殖场点一律停止林蛙的回捕、销售,只允许开展林蛙养殖、管护活动。已办理林蛙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如在2008年3月1日前仍有库存,应提前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备案。林蛙停捕恢复期间,严禁收购加工伊春境内的林蛙。从境外购入的林蛙,必须凭运输证明、检疫证作为来源证明向当地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申报备案后,方可经营加工。否则,按私自收购、加工野生林蛙论处。
  第十条 各地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新闻等部门,在林蛙停捕恢复期间及每年林蛙出河、入河季节对本地林蛙保护管理情况开展集中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林场(所)、村屯、城镇周边地区捕捉野生林蛙的行为,对捕捉林蛙设的“旱亮子”,发现一处拆除一处,并追查设立者责任。同时还要检查集贸市场非法出售林蛙的行为,检查宾馆、饭店非法经营林蛙的行为。对各种破坏野生林蛙资源的违法行为要一追到底,依法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对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 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要负起责任,切实把林蛙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抓实抓好。对在林蛙管理工作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工作人员,一经查实,视情节给予相应行政处分,直至开除公职。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伊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负责解释。





葫芦岛市规范性文件和经济合同及重大行政行为前置审查规定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葫芦岛市规范性文件和经济合同及重大行政行为前置审查规定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令

                 第58号

现将《葫芦岛市规范性文件和经济合同及重大行政行为前置审查规定》予以公布,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二OO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葫芦岛市规范性文件和经济合同及重大行政行为前置审查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法行政水平,保证规范性文件、经济合同及重大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保障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管理顺利进行,依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前置审查,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签订经济合同及重大行政行为实行事前合法性审查的政府监督工作的一项制度。

  第三条 各级政府法制部门和政府部门法制机构,依法履行同级政府及本部门的前置审查职责,承担具体审查业务。
  市政府法制部门负责本级政府及所属部门规范性文件、经济合同及重大行政行为的审查;市政府各部门法制机构负责本部门规范性文件和经济合同的初审。
  县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负责本级政府及所属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规范性文件、经济合同及重大行政行为的审查。

  第二章 审查范围

  第四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管理社会事务活动中制定涉及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相关权力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类文件均在审查之列。

  第五条 经济合同审查主要包括各级政府所属部门与市场经济主体间签订的购销、承包、承揽、运输、租赁、借贷、采购等内容合同;按照国家规定以政府名义签订的各项担保、抵押、协作等行政合同;以各级政府名义签订的引进、合作、合资项目协议。

  第六条 重大行政行为审查内容包括:
(一)各级政府拟下达的房屋拆迁决定;
(二)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新提出的各项收费项目;
(三)涉及公益事业燃气、自来水、供暖等方面的价格调整;
(四)国有资产处置方案;
(五)公益性建设项目征用土地的动迁补偿方案;
(六)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制定的劳保、保险、工资等各种政策性调整方案;
(七)各级政府领导认为需要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其他重大行政行为。

  第三章 审查程序

  第七条 凡属本规定确定的合法性审查事项,制定机关或部门须将草案、文本或方案提交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审查,其提交时限一般在拟制定前10个工作日报送。

  第八条 各级政府法制部门要严格依法进行审查,并于5个工作日最长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内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

  第九条 经政府法制部门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中,规范性文件可由提交单位或部门下发执行,合同(协议)、重大行政行为方案报请同级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经审查认定不合法的,退回提交部门重新修订。

  第十条 前置审查事项其内容重要或背景复杂的,审查机关应前期介入,并参与考察、调研、论证全过程,必要时,审查意见期限可适当延长。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一条 凡属政府合法性审查的事项,未经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各级政府领导不予签发施行;如签发施行后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十二条 凡属部门合法性审查的事项,未经法制部门审查或审查认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不准施行;如部门强制施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其部门主要领导责任。部门联合制发文件的,未经法制部门审查或审查认定不合法而擅自发文施行造成严重后果的,除在日报上登载公告予以撤销外,并由政府追究发文主要部门领导的责任。

  第十三条 凡属合法性审查的事项,法制机构未签署意见的,有关行文机关不得制发;擅自制发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主要负责人和承办人员责任。

  第十四条 前置审查工作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年度考核管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葫芦岛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